既然是征集,那就存在征到与征不到两种可能。10月12日,也就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挂牌的前一天,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曾表示,已经征集到5种地沟油检测方法,但特异性不强。此时不得不考虑的是,征集不到好的检测方法,彼时如何应对?
有关方面之所以对地沟油检测方法如此期待,应该是认为,通过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别出地沟油,从而使监督深入并且到位。技术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在不经意间,让一些人患上了“技术依赖”症。似乎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技术的发展;一旦找不到技术手段,就束手无策。技术的背后是人,技术手段的进步有利于深入监督,但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先进的技术也会在短时间遭遇“魔高一丈”的情况。即使技术一时不到位,真正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样可以进行有效监督。
地沟油检测方法,征集到了,可以凭借技术进步很好地实施监督。但如果其他途径无力,仅仅有检测方法,还是不足以遏制地沟油。那么多大大小小的餐馆,监管者恐怕也难以做到每天跑遍每个餐馆上门检测吧?即使上门了,餐馆恐怕也能够找到应对检测的方法,比如说公关,比如说暗度陈仓。而消费者也不可能来个“银针验毒”,每次吃饭之前先来验下油品如何。
退一步讲,即使没有检测方法,也不是不能把地沟油遏制住。放眼世界,好像也没有哪一个国家有着地沟油检测的成熟技术;除了中国,好像也没有哪个国家被地沟油困扰得如此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技术手段并不是遏制地沟油的必不可少的要件。
遏制地沟油,更需要做的是两个方面工作。一个是关上地沟油产生的阀门,加大对回收地沟油行为的处理力度———也就是说,不让地沟油流向市场。一个则是关上地沟油采用的通道,加大对采购、使用地沟油的处罚———也就是说,不让地沟油流向餐桌。征集检测方法主要面向的是对第二个环节的监督问题,相关方面完全可以要求大大小小餐馆,完善包括食用油在内的食材登记制度,然后定时、不定时地到大小餐馆检查台帐,核实库存。一个餐馆一天需要多少食用油,其量大致是固定的。加强检查,认真核对,“防患于未然”并不难。
不反对使用技术,但反对依赖技术。把地沟油检测方法抬得过高,不由人不担心存在陷进检测方法井里的可能。无论能不能征集到有效的地沟油检测方法,都应该把重点放到监督渠道上来,不让地沟油流向市场、流向餐桌。如果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检测方法,特别是因为征集检测方法导致其他工作迟迟不能开展,那就不是“技术依赖”,而是“技术托词”了———以技术为借口,放任地沟油危害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