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立常态化防控组织机构。组建本经营场所疫情防控工作组织领导机构,由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担任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指定_____________为冷库安全员,并明确相关部门具体职责和责任人。
2.做好防控物资储备。根据本经营场所规模大小、从业人员数量等实际情况,储备足够数量的疫情防控物资,包括消毒用品、口罩、手套、手持式体温检测仪、水银体温计、洗手液等,并准备好人员健康登记表及台账。各类消毒用品应当在安全、阴凉、通风处分类单独储存,远离电源或火源。
3.员工健康监测管理。做好全体员工每日健康监测和登记,实行每日体温监测制度,并通过“粤康码”对员工健康状况(十大症状)、接触史进行核查,发现从业人员有发热现象(体温≥37.3℃),要立即前往发热门诊就诊,杜绝带病上班,配合相关部门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早”措施;做好从业人员动态监测管理,督促从业人员工作期间按照最新指引要求科学佩戴口罩,同时加强手卫生,接触货品、公共物品时佩戴手套,处理完后要及时洗手,减少人员之间接触频次,最大程度降低发生聚集性感染风险。对直接接触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应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
4.做好健康宣传与日常排查。外来人员要服从、配合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采取的各项措施。所有进出人员应进行扫码登记,同时入口处设立体温监测岗,对所有人员提示其正确佩戴口罩和配合测温。可以使用栏杆、标线、告示牌等器材帮助维持秩序,对体温异常(体温≥37.3℃)的人员或健康码为红码、黄码人员,应及时反馈给社区三人小组进行管理。
5.做好重点场所防控管理。积极开展以预防疫情、清除卫生死角为重点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加强办公场所及冷库的卫生清洁,重点监控运营车辆的定期消毒工作,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切断疫情传播的途径。
6.开展防控教育与技能培训。强化疫情防控教育,切实增强从业人员风险意识和防疫意识,要求从业人员养成“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减少非必要聚集性活动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同时开展从业人员疫情常态化防控知识技能培训,确保所有从业人员熟悉、掌握防控工作要求,依法依规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7.强化进货查验制度。进口冷冻食品应具有“五证一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新冠病毒核酸阴性检测报告、消毒证明、广州市进口冷冻食品集中监管仓出库证明和随附追溯码);进口冷藏食品应具有“四证一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新冠病毒核酸阴性检测报告、消毒证明和随附追溯码)。供应商提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新冠病毒核酸阴性检测报告、消毒证明和“随附追溯码”等材料内容应与实物一致。销售者验货后应在进口冷链食品出入库两日内登录“冷库通”上报出入库信息,并在外包装、销售显著位置或贮存区域张贴、摆放随附追溯码。
8.强化原料贮存使用。加强原料贮存管理,进口冷链食品使用专用通道进货、专区存放、专区售卖,进口冷链食品与国产食品应相对分区存放,或采用物理间隔。销售散装进口冷链食品,应配备专用工(用)具或提供一次性手套供消费者拣选夹取。
9.强化清洁消毒。对进口冷链食品产品拆开外包装后,应按照“谁拆包谁消毒”的原则,以“不影响食物安全性和品质”为前提,对拆包后下一层级内包装外表面开展全面预防性消毒,需消毒到确保食品安全前提下的最小密闭外包装,并做好消毒记录。可使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充分喷湿后,再进入下一步工序。
10.强化从业人员管控。直接接触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要相对固定,接种新冠疫苗应达到100%,按最新指引要求科学佩戴口罩,加强手部卫生,接触进口冷链食品时佩戴手套,处理完后及时洗手,按从业人员分类定期开展核酸检测。严格按照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要求,落实健康管理、上岗扫码、报告登记等各项防控措施,有效预防新冠病毒的传播。
11.规范废弃物处理。进口冷链产品废弃外包装、废弃内包装、软质塑包、泡沫箱、复合膜(袋)等废弃物,应设置独立垃圾收集容器,用有效氯500-1000mg/L的消毒液喷洒至内外表面完全湿润,常温放置48小时后再行处置。产生的口罩、手套、隔离衣等个人防护用品废弃物必须使用双层垃圾袋收集。每次收集完成,用有效氯500-1000mg/L的消毒液喷洒至袋内垃圾完全湿润,然后扎紧垃圾袋,并用有效氯500-1000mg/L消毒液喷洒垃圾袋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