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造手续“洗白”走私冻品,“岗前培训”破坏证据链,“蚂蚁搬家”导致走私更分散隐蔽……近年来,随着“国门利剑2019”等专项行动的实施,走私冻品打击强度加大,走私团伙的作案手法也越加隐蔽。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广东省内海关已查获走私冻品5400多吨。这些走私团伙是如何作案的,又为何高压之下屡禁不止?海关缉私部门该如何巧妙应对,把走私冻品拦在国门外?记者经过多方调查,为你揭秘走私冻品背后的灰色“利益链”。
随着海关打击力度加大
“蚂蚁搬家”式走私增多
夜幕掩护下,报废港澳小船非法闯关,用大量白色帆布布袋包装冻品,企图伪装成普通货物走私入境……3月14日夜,缉私人员在沙湾水道发现一艘可疑的铁壳船,随即将该船拦截并登船检查,查获牛排、鸡翅、鸡脚等涉案走私冻品共390吨。
这是海关近年来查获的冻品走私案的典型作案手法之一。
“珠江内河水系四通八达,沿线非设关地码头、沙场众多,海关监管难度较大,成为走私冻品上岸的首要选择。”据广州海关缉私人员介绍,目前珠江流域冻品闯关走私主要为通过较大船舶以集装箱装运冻品单次大规模走私和以流动渔船、“三无”船散装冻品“蚂蚁搬家”式走私等两种方式。
随着打击力度的加大,“蚂蚁搬家”式分散化走私成为不法分子的新套路。因为这种作案方式目标小、机动灵活,即使被查获也损失少。
广州海关缉私人员介绍,“蚂蚁搬家”主要通过购买使用报废粤港澳小型船舶、套用假船牌、以帆布遮蔽等方式走私;另一些则通过改装流动渔船,将油舱改为货舱,利用夜幕掩护闯关走私。
记者调查发现,在“蚂蚁搬家”式走私中,不仅是作案工具更灵活分散,走私分子对货物的包装手法也更加隐蔽。
比如,采用散货袋包装冻品或直接拆开原冻品包装袋,简单用帆布等覆盖住冻品,有些走私团伙甚至通过伪造手续“洗白”走私冻品,给冻品贴上正常肉类的标识,伪装成普通货物走私入境,进一步加大海上查缉难度。
梳理海关近年来的查获案件还可以发现,冻品走私案的作案团伙分工明确,走私手法越发职业化。
据目前查获案件涉案人员供述,走私路线由幕后“老板”操控指挥,作案团伙除核心人员外,多为网络聘请,有的还会对走私人员实行“岗前培训”传授应对问话技巧,企图破坏完整证据链条。这对海关反走私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内外冻品综合差价大
高压整治下仍有人铤而走险
事实上,随着“国门利剑2019”等专项行动的实施,走私冻品打击强度加大。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统计,今年以来,广东省内海关共查获走私冻品案件108起,查获冻牛肉、冻猪肉、冻鸡爪等各类冻品共计5472吨。
但即便在高压整治下,走私冻品现象仍广泛存在,这背后的利益驱动力究竟有多大?
有批发商表示,国内对于鸡爪、猪脚、牛肉等产品需求量大,内部市场难以满足。正常的进口流程不仅需要交纳税费,还要经过严格的检疫程序。如果躲避这些渠道将低成本的货物运进国内,对批发商而言这将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也降低了小作坊的制作成本。
记者调查发现,走私冻品货物还呈现“高值化”的特点,即从走私鸡爪、猪脚等低价值冻品,向牛肉、羊排等高价值冻肉制品发展的趋势。
“冻品价格会随国内外市场价格变动有所浮动,牛腱肉的差价是20000元/吨,冻品猪肉及副产品的综合差价大概是6000元/吨,冻品鸡肉及副产品综合差价是12000元/吨。”广州海关大铲缉私分局警员告诉记者,在通关环节,以一条能装40个货柜的船为例,这类参与走私冻品的船长能拿到手的报酬是3万—4万元,水手能拿到的报酬是2万元左右。
走私肉品质更高?错!
很多消费者都以为,走私肉就是进口渠道不一样,品质可能比国产的肉类还要好。这就大错特错了。
未进行检验检疫的走私肉可能携带人畜共患病、动物传染病病原以及大量致病菌和寄生虫,如果来自疫区,甚至可能携带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等重大传染病。
此外,走私运输过程中冷藏环境得不到保障,不法分子会加入化学药剂进行保鲜防腐,或置之不理任其化冻,均给消费者健康带来极大危害。不仅如此,走私冻品还会对正规贸易秩序产生冲击。
大数据精准出击
把走私肉拦在过门外
走私肉危害如此之大,要如何遏制冻品走私现象?海关缉私警察认为,打击冻品走私关键在于源头把控。这些冻品如果不能在入境前被拦截,一旦上岸流向市场,就如同大海捞针,难以定位和追查。
记者从海关缉私部门了解到,在应对冻品走私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时,“智慧缉私”大数据平台帮了大忙。比如广州海关建立了庞大的水上缉私数据库,收集关区内重点地域、重点人群信息,并利用现有查获案件的基础数据,可精准锁定重点警戒水域,提升精准打击能力。
广东省内海关缉私部门跨关区的联动配合,深挖幕后团伙,斩断走私链条,让走私分子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