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在宏伟菜场看到几位女性市民在购买芦叶。端午尚未到,传统的粽子却提前开始飘香。
端午包粽子,是传统习惯。在端午节前,人们会采粽叶包粽子。然而近年来,市民把吃粽子的时间提前了,在立夏节气那天,人们不仅吃煮鸡蛋,还提前吃上了粽子。粽子已经不再是端午节的“专利”。
记者昨天在乡下看到,有很多市民在采摘芦叶,市民陈先生到某超市里购买了两袋蜜枣,说是让其母亲包蜜枣棕,除留一部分自己吃以外,还要送一些好朋友。据悉,以前裹粽子是为了过节时自己食用,但现在好多农家裹的粽子除了自己食用一部分外,大多数作为礼物送给亲友。市场不缺成品粽子,缘何裹粽子方兴未艾?据了解,手工包裹的粽子与商场销售的粽子不同,饱含着浓浓的情义。粽子的馅料也开始从过去的赤豆、花生等,发展成蜜枣、蛋黄、鲜肉等,粽子所用的米也由原来比较单一的糯米发展为糯米、黑糯米等。
编后
其实,海门启东一带的沙地人本来就有立夏节气煮蛋吃粽子防疰夏的民俗。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摘芦叶裹粽子是较为奢侈的事情,普通老百姓只能煮上几个蛋,权当过立夏的节日享受。后来生活改善,尤其是近年迈入小康后,大多数市民家庭都从“五一”开始包起了粽子(因为“五一”紧挨着立夏)。海门市民一年吃上两次粽子已经成为习惯,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百姓生活的变迁。